【Yahoo專欄】聯準會能解決這次通膨危機嗎?
過去一個月,許多投行認為當前信貸、房貸市場已經急凍,消費緊縮遲早傳遞至通膨數據,預判聯準會貨幣政策將會轉彎,放緩升息步調,甚至停止升息,導致美股十月強勁反彈。可惜的是,本輪FOMC會議,將這種想法完全扼殺。
這次會議,鮑爾雖然鬆口,11月份升息三碼後,未來有可能會放慢緊縮步調,但也否認聯準會將暫停升息,也就是說,未來幾個季度,升息幅度可能下滑,升息週期卻會拉長。
甚至,鮑爾還提到「對經濟衰退態度變得清晰」,顯然,在通膨沒有顯著下行前,聯準會已經接受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了。
表面上,聯準會的態度是,寧願緊縮過頭,也不願看到通膨再起,但真實情況是,聯準會的緊縮政策效果有限,很有可能經濟已衰退,通膨仍維持在高檔。
因為,過去兩年通膨,並不單純來自聯準會利率下調與貨幣寬鬆,而是由供給原因產生,這其中包括能源、食品供應短缺,戰爭和地緣政治導致的供應中斷導致,加上近年貿易衝突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構,新冠疫情和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缺口,都是外部性通膨主因。
聯準會藉由調升利率來打擊通膨,僅僅讓市場停止借錢,但上述提的這些供給因素,對利率其實不敏感。
以今年六月舊金山聯準會的研究報告《How Much Do Supply and Demand Drive Inflation?》觀察,美國通膨分為供給因素和需求因素,研究結果顯示供給因素對美國PCE通膨上升貢獻,超過一半,而需求因素對CPI通膨上升貢獻,大概只有三分之一。
換句話說,聯準會希望能藉由升息打擊需求,其實只能打壓以消費為主的核心通膨,但這篇研究報告顯示,供給因素對疫情後美國核心通膨的貢獻,也接近一半。核心通膨中佔比70%的是服務,服務通膨面對的問題是結構性和持續性的勞動力供給短缺,這也是聯準會無法控制的因素。
所以,一直到目前為止,即使CPI已經下行,美國核心CPI居然還在創高,因為聯準會的升息政策,無法處理這些供給問題。
那麼,通膨具體而言會如何結束?最直觀的做法就是恢復供給,或者用其他方式增加供給。供給主要來自兩部分,一部分是原物料的供給,另一部分是勞動力供給。
原物料受到地緣政治和產量影響,如果烏俄衝突無法趨緩,供應鏈通膨也就無法消失,另一方面,美國頁岩油產量仍低於2020年水平,美國在疫情之後的原油生產恢復緩慢,甚至受到成本升高影響,有5家頁岩油生產商考慮自明年起縮減鑽井(鑽機)數量。
勞動力問題也依舊緊張,目前,美國失業率僅為 3.6%,接近50年來最低水平,勞工職缺數高過千萬,失業人口卻僅有500多萬,種種跡象來看,勞動力市場表現非常好,工資水平難以下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