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宏觀數據追蹤】本週宏觀觀察與問答 2023/2/6

問:市場現在一路樂觀,是否有可能再度發生滯脹風險?

答:即便短期內股市過度樂觀,讓通膨難以下行,也很難形成停滯性通膨。因為,停滯性通膨意涵通膨率與失業率同步上升,使貨幣政策進退兩難,降息會促使通膨飆高,升息又會讓失業率飆升。

但是,當前的失業率維持在歷史低位,過往衡量通膨率+失業率的痛苦指數,在1970年代兩次滯脹,都高達20%的水平,如今失業率3.4%、通膨率6.5%,勞動緊縮使失業難以上升,而光是基期效果就可以讓通膨迎刃而解,所以,我認爲發生的機率仍偏低。
問:假設預測失誤,通膨今年下不來,會是什麼變數?

答:我認為變數應該是屬於外部性的衝擊,比如烏俄戰事或地緣衝突,或者美中禁令,市場過度樂觀反倒還好,因為市場會有一波自我修正的抗通膨機制。

這樣想好了,假設接下來資產一路炒作,道瓊再創新高,的確會對大宗資產價格有拉抬效果,工資水平也難以下行。問題是,當通膨再度創高時,市場就會再度產生對滯脹的隱憂,使股市自我修正下滑,真正導致滯脹風險發生的,是聯準會的政策失誤或是外部性衝擊。

當然,我也不排除意外的發生,就像2020年,沒有人料到會發生新冠疫情,更沒有人意料到年底股價會陸續創高,基本上,我們可以通過三種方法來預測通膨是否再起。

一是留意大宗資產價格的變化,大宗商品價格可以作為CPI增速一個強有力的領先指標,包括汽油和食品配料等直接成本,以及其對商品和食品運輸成本的影響。

過往經驗顯示,糧食類大宗商品價格每上漲1%,通膨就會出乎意料地上漲0.98%,而油價每上漲1%,通膨則會出現上漲0.29%,傳導效果可以長達一個季度,如果第一季原油價格大漲,通膨大幅上升可能是第二季的事。

二是美元指數強弱,尤其對美股投資者來說,美元走強可以直接打壓內部通膨,因為購買力提升等同通縮,如果本月美元升值,那麼下個月美國的物價漲幅應該會低於預期,當然,對於海外新興市場壓力就會較大。

三是技術性切入,那就是觀察那些最早公佈通膨數據的國家。

部分國家都在月初就會公佈當月通膨,而同一地區的經濟體在供應鏈、勞動力和定價結構方面具有更多的相互依賴性,因此其CPI可能也會受到相同成本壓力的影響,有些國家在月中,甚至到月底才會公佈,這時優先觀察先公佈的國家就十分重要。

問:您認為聯準會已經可以暫停升息了嗎?還是說當前就業數據,讓聯準會必須繼續升?

答:我認為升息週期即將結束,但我不認爲有降息的必要。過去我提過,升息政策的結束,不一定要等到通膨低於2%,才會宣佈停止升息,而是基準利率高於通膨率,形成死亡交叉的時候。

事實上,美國聯邦基準利率,已經在本月份,正式超越聯準會關注的個人消費支出PCE,從過往經驗顯示,其實已經可以結束升息循環,只不過當前總通膨率還在6.5%,距離聯準會的基準利率還有一段時間,但升息效果肯定是達到了。
不過,我認為不會太快降息的原因,是因為當前的就業市場太強勁了,很多人會覺得,那些科技巨頭,動不動就裁了一兩萬人,怎麼會對美國勞動市場影響不大,一是多數工作崗位其實都在服務業,幾十萬人的科技業裁員真的影響不大,二是這些科技巨頭裁員對象不一定是美國人。
美國科技業都是跨國超大公司,本土員工不知道才佔多少,比如鴻海是台灣公司,有超過百萬員工,如果鴻海裁20%,假設裁20萬人好了,你會覺得裁員20萬,台灣完蛋了嗎,應該不會吧,因為鴻海在台灣其實只有幾千個員工,剩下百萬人都在海外,裁幾百個或許很凶,但對台灣就業市場沒啥影響,對股價可能有很大影響就是了。

只要勞動市場依舊緊縮,代表經濟再怎麼不好,必要消費仍會存在,這就讓通膨下行速度可能放慢,但同時也暗示著經濟不至於進入大衰退,而是輕度衰退。

問:最近chatGPT很紅,皓哥隊人工智能前景看法為何,會不會對就業市場產生大衝擊,導致科技業裁員潮持續,在投資領域中,AI投資有機會嗎?

答:人工智能議題現在非常熱。很多人擔心,人工智能會不會造成就業市場衝擊,我覺得是過度擔憂了,其實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好幾次了,蒸汽機時代、電力時代都是這樣,每一次新科技發明,總會以為人類將面臨大規模失業,其實只是解放人類,去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。

19世紀工業革命,當年多數學者斷言,100年後人類將沒有工作可做,事實上,多數人仍在工作,只是將重複勞動性質的工作交給機器而已。

同樣的,科技進步不代表人類工作會更輕鬆,反而因為資訊流通方便,工作更加碎片化,隨時都有可能接到上司的電話。

我對科技始終偏中性樂觀看待,但不會去刻意對賭哪項科技能夠成為主流,而是將選擇權交由市值去排名,讓ETF自動幫我太弱換強,原因是科技更迭速度過快,可能今年是5G,明年是元宇宙,後年是低軌衛星,大後年是電動車,而股價又會提前反應,使投資充滿不確定性。

至於機器人理財,我是十分不看好的其發展,AI的確能更有效地掌握數據運用與回測,但過去始終是過去,可以觀察到,如果我將美國一些智慧AI投資的相關ETF進行績效回測,多數都跑輸給標普500指數,即便有些年份,AI型ETF績效優於大盤,我也僅把他視為倖存者偏好。

以下表為例,同樣是以AI作為基底的ETF,像是AIEQ、AIVL、AMOM,從掛牌以來的績效,多數時間都輸給標普500指數,而如果是投資AI人工智慧相關公司組成的KOMP,其績效曾大舉超越大盤,但當市場進入熊市時,他的跌幅也往往最驚人,跟ARKK有得一比。
下方為這AI型ETF的相關資料:
這時大概會有個想法,那就是,能不能藉由AI採取的週期投資策略,選擇低基期買股,高基期調節的投資模式?

答案當然可以,但不可能有這種ETF商品。

原因是,週期投資的中心邏輯在擇時投資,所以把錢交給AI,他可以選擇基期低時多買點,基期高時做調節,但是ETF是屬於被動型買盤,當景氣大好,大家賺的錢變多,開始一窩蜂購買這檔AI ETF時,這時不管如何,他身為被動買盤,也要將資金投入市場買股,所以AI只能智能選股,不能智能擇時,想要擇時買股,最終還是要靠自己,或者藉由避險基金去操盤。

問:如果美國就業市場強勁,撐得住景氣下行,那今年哪些經濟體風險最大,最要小心?

答:如果按照市場預估,今年唯一確定進入衰退的經濟體,是英國,預估GDP將衰退0.6%,美國甚至會增長1.4%,這說明就算美國在年中進入衰退(連續兩個季度GDP負增長),年底強彈可能性也很高。
事實上,除了英國,我認為風險最大的是俄羅斯,過去一年,歐洲大幅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,改採卡達或美國的天然氣,從下圖俄天然氣在歐洲的市場占比已經大幅下滑,俄羅斯現在一天大約發射300枚火箭和砲彈,但是全盛時期一天可以發射六萬枚,這說明俄羅斯極需要大量財政收入。

問題是歐洲正在去俄化,加上目前天然氣與原油價格重跌,俄羅斯原油的生產成本每通約40美元左右,如今原油價格重跌,原油利潤大幅縮,這場仗還能打多久都是問題。
當然,短期內的政治輪替,始終會讓歐洲的天然氣政策產生變數,以下表來看,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對比,橫坐標是天然氣佔總能源消耗的比重,縱坐標是從俄羅斯進口所佔比重,相乘就是對俄羅斯天然氣的敞口,所以越靠右上角,敞口越大,越依賴俄羅斯,約靠近左下角則依賴度越小,明顯可見德意荷依賴度遠高於法西等國,不過,隨天然氣價格重跌,加上氣溫因素,歐洲各國對天然氣依賴程度已經降低許多,越來越像左下角靠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