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Yahoo專欄】美國銀行危機 背後透露兩大泡沫破滅
上週,美國公布4月非農就業人數,高達25.6萬人,遠超預期的18.5萬人,失業率甚至下滑至3.4%,保持充分就業。
強勁的就業數據說明,即便Q2~Q3,美國將進入本輪經濟走疲,最差的兩個季度,也很難是深度衰退,因為強勁的就業市場,保證了民眾必需消費支出不會大幅下滑,確保美國在經歷庫存調整後,在Q4至2024Q1進入復甦期。
不過,根據芝商所的FedWatch,針對年底的市場預期利率,僅有4.5%,換句話說,華爾街認為在年底前,聯準會有降息兩碼到三碼的空間在。
這也暗示,即便就業數據如此強勁,市場仍認為,聯準會讓利率保持在這麼高的水位,銀行肯定受不了,未來狀況會越來越多,聯準會在通膨下行的前提下,應該有預防性降息的空間。
的確,我也認為,美國經濟沒有大問題,如果一定要從雞蛋裡挑骨頭,那麼最大的問題,就是在銀行危機背後,衍生的兩大泡沫破滅問題,一個是創投泡沫,另一個是商用不動產泡沫。
事實上,如果觀察矽谷銀行,以及類似的區域性銀行,就會發現他們的問題,其實來源相同,一開始矽谷銀行的擠兌現象,問題不在資產端,因為他持有的美國國債和MBS,其實是全世界最保本的資產,即便未實現虧損因升息而大幅減損,只要選擇不賣,等待下一次降息,資產績效並不會太差。
矽谷銀行的真正問題,其實出在負債端,並不是他自己的問題,而是存戶的問題,這些存戶也不是一般散戶,而是矽谷的創投公司。
當聯準會在過去一年,高強度升息後,導致創投泡沫破滅,IPO企業創新低,風險投資、天使投資全面撤資,這導致矽谷銀行的用戶,大量提取存款用於經營。
所以,矽谷銀行的問題,不是銀行的問題,而是創投的問題。就連前幾週出現危機的瑞信,也是在過去幾年,因為投資各種對沖基金出現重大虧損,導致倒閉風暴。
另一個中小銀行的爆發點,是美國的商用不動產危機,仔細看美國商業地產市場,物流倉儲供不應求,出問題的是,辦公大樓空置率飆升和租金下跌。
疫情後,商辦需求停滯,空置率急升,取而代之的是居家上班,即便疫情逐步來到尾聲,空置率卻並沒有因此下滑,仍持續創高,美國CBD地區平均已經接近18%,舊金山甚至已經飆到三成,每十間辦公室就有三間沒人使用。
如果商辦空置率持續提高,代表業主和房東的租金收益將減少,進而影響商辦抵押證券的租金收益,使這些銀行的保本資產出現問題。
不過,美國商業房地產的收益問題,是否會影響銀行的資產體質,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?目前已有苗頭,但還不到特別嚴重,一方面,美國商業地產的抵押貸款規模為3.6兆美元,遠低於住宅抵押貸款的規模13.4兆美元,另一方面,美國各地州政府已經著手法規,即將把商業用地轉化為住商混合,使商辦空間得以利用。
總歸而言,我認為,對聯準會來說,如果下半年景氣走疲,進入衰退,聯準會有很大的可能不會降息,因為高利率本來就會伴隨衰退,只要就業市場維持強勁,這種衰退對美國經濟傷害並不大,更像是每3~4年的庫存循環。
不過,如果下半年銀行業爆發創投危機,或是商業不動產危機,聯準會就有預防性降息的必要,幫助銀行走出低谷,這種做法雖能避免系統性風險,卻會讓通膨下行更為緩慢,現在正是考驗聯準會的時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