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Yahoo專欄】為何通膨已見頂下彎 鮑爾卻更加鷹派?
鮑爾上週在全球央行年會發表鷹派演說,短短八分鐘,就讓市場蒸發780億美元,道瓊重跌千點,標普與那指下挫3%,費半甚至跌幅5.8%,市場哀聲一片。不過,為何通膨已見頂下彎,鮑爾仍暗示聯準會仍將在9月激進升息,且將會保持高利率好一段時間?
從措辭來觀察,鮑爾在演講中,特別提到1980年代的收縮經驗,當時聯準會主席沃爾克,在短短幾年內成功抑制1970年代通膨,是因為伴隨非常強勁的貨幣緊縮政策。根據沃爾克分析,過去的升息政策之所以失敗,是因為在1970年代,多數聯準會主席都是在通膨快見頂時,就預先放緩緊縮政策,這麼做導致市場預期再度發酵,讓通膨一波又一波的燃起。
所以,要讓通膨能夠明顯下行,就必須讓市場預期持續疲弱,只要市場有任何樂觀或寬鬆的預期,都會讓通膨難以下滑,那麼是什麼原因,讓鮑爾認為目前出現通膨復燃的現象呢?
其中一項數據,是上週五公布的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,因為受到消費者短期通膨預期下滑,八月份數據反而高速反彈至58.2,預期僅有55.4,也比七月份的51.5升高不少,這份數據顯示,市場並沒有持續保持消費悲觀,反而有轉好的現象。
另外一項數據,是美國非金融業的公司利潤率,在今年一季度下至14%後,第二季居然上揚至15.5%,這項數據表明,即便高通膨不斷推高企業成本,企業的產品售價卻遠超過生產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,創高至1950年代的水平,本輪的升息政策,根本沒有完全打擊企業和民眾的心理情緒。
最為明顯的應該是失業率,美國7月非農就業人口新增52.8萬人,遠超乎市場意料之外,加上失業率跌至3.5%的疫前水平,顯示就業市場十分強勁。按照過去經驗,1970年代曾經出現三次通膨循環,一次比一次還高,第一輪通膨(白線)僅有6%,第二輪來到12%,第三輪衝到15%,而失業率(紅線)通常在一到兩年內就會跟著攀升,進入經濟衰退。
回顧當前數據,通膨已經延燒一年,美國失業率反而還持續下滑,達到充分就業,這種現象足以顯示,聯準會種種緊縮政策,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影響,這一方面說明美國經濟體質尚可,另一方面也意涵著,聯準會需要採取更加緊縮的政策來控制物價。
所以,本次的緊縮對股市其實不算壞事,用更長期的尺度觀察,越加緊縮的聯準會,其實越能打壓物價的僵固性,讓物價早點回到正常水位,才有利企業能夠釋放利空來測試底部,這時中長期的底部才能完全確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