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Yahoo專欄】比股災更嚴重的是這件事
要說市場當前最大風險,中國爛尾樓、瑞信風暴、英債危機都是次要的,真正迫在眉睫,其實是美債流動性問題,連過去相對樂觀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近期也提到,美國國債交易可能有崩潰的擔憂。
以追蹤美國20年期公債的ETF-TLT來看,今年跌幅高達35%,遠遠高過標普500的修正幅度,價格水平來到2011年的水位。
過去來看,貨幣政策講求逆週期,目的是降低景氣波動,所以經濟好物價漲時,要緊縮收回資金,經濟差物價跌時,要寬鬆釋放資金,因此,過去在空頭年,股市雖有顯著回檔,但市場會對貨幣政策抱持寬鬆預期,使公債利率有下行空間,推高公債價格,讓股債產生替代效果,但今年景氣已經下行,聯準會卻為了抑制通膨被迫緊,使今年出現股債雙殺現象。
從2020年來統計,美國國債餘額攀升了約7兆美元,但是大型金融機構一直不願意充當造市商的角色,甚至因為預測利率水平走高而大幅拋售債券,當全球包含聯準會都在拋售債券縮表,債市成交量急速緊縮,形成流動性問題。
更大的問題是,市場並沒有因為利率高升,債券價格走跌而增加中長期佈建,反而賣出速度加快,原因是聯準會的縮表政策,使市場相信,短期內債券將供給過剩,債券價格還有下調的空間。
可是,就算不做長期買入,為什麼大型金融機構一直不願意配合財政部,充當造市商的角色,來幫忙聯準會增加流動?因為,這些投行背負著相對高的銀行補充槓桿率(SLR),這類似商業銀行的資本適足率。2008金融危機後,美國重新修改SLR的相關規定,對美國大銀行額外槓桿加以限制。
新冠疫情爆發後,聯準會加碼貨幣寬鬆,被列入SLR計算的銀行準備金大幅上升,銀行只好縮減信貸、債券等資產,券商不再充當造市商,這顯然不利於金融體系的運作,讓本次聯準會縮表困難重重。
另外一大擔憂,是11、12月的聯準會利率決策會議充滿變數。聯準會隨時都有再度調升點陣圖的可能,由於擔心利率尚未達到峰值,在看到聯準會的下一個政策舉措之前,許多人不願購買。現在的情況變成,商業銀行、外國機構和聯準會等主要機構對美國國債的購買量都在下降。
另外,對非美元投行來說,因為美元走強,其他主要貨幣的貶值,迫使包括外國買家等退出市場,相反,各國一直在消耗外匯儲備,以捍衛本國貨幣的購買力,根本無暇去購買美元資產。
以MOVE指數觀察,美林公債波動率(MOVE)指數與股市恐慌指數VIX類似,反映債券市場空慌情緒,對於債券投資者預判債券市場變化和風險管理具有重要作用。
現在的情況是,MOVE恐慌情緒已經暗示美債的流動性問題,VIX甚至還在低點震盪,也就是說,當前債市的問題遠遠大過股市,聯準會升息路徑如果加強,或者持續按照計畫縮表,很有可能對市場再度掀起一波新風暴。